客服热线:151-0330-0858

发动机爆震,超级爆震和点火之间的关系

如果一些因素比如缸压过大造成,油气混合物自己在某些点上自燃,这样缸内会产生多个火点,这些不可控的火点燃烧产出的压力和活塞方向不一致,互相撞击,引起发动机震动,就成为爆燃或者爆震。

300a0-a50" width="450" />

爆震机理是,火花塞点火后,燃料开始燃烧,火焰呈球面形状以30-70米/秒的速度向周围扩散,发动机气缸内的温度和压力迅速上升,并且燃烧产生的压力波以音速向周围扩散,这些因素都使得尚未燃烧的混合气体更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当发动机内局部区域的气体达到了自燃条件时,就在火焰传播到达之前产生了自燃,其燃烧方式和压燃式发动机的原理相似。

372a0-a50" width="785" />

而近些年来,又出现了一种震动更加厉害的爆震,就是超级爆震,超级爆震是正常可控的点火器还没有给火花塞放电点火的时候,缸内就形成了自燃火点,这种爆震会更加厉害,超级爆震时的缸内压力压力远大于普通爆震。普通爆震是点火后远端混合气在火焰没有传播到的时候发生自燃,而超级爆震是点火前就发生早燃。

超级爆震是在正常点火之前燃烧室内发生的大面积自燃现象一早燃引发的缸压异

常升高现象。之所以叫“超级”,是因为比现在的爆震更厉害了,现在很多车都装了涡轮增压机构,拼命压榨发动机动力,所以超级爆震也“应运”而生了。

CDd51a3b0a8.png?imageMogr2/crop/!640396a0-a50" width="754" />

上边的图,显示的都是当活塞运行到上止点(即压缩到最大程度时)火花塞点火的情况。图中的横坐标是曲轴转动角度,可以用时间去理解。我们看到除了缸压,超级爆震发生的时间也和普通爆震不同,超级爆震发生在点火之前的压缩冲程,普通爆震是发生在做功冲程,超级爆震明显比普通爆震来的早来得快。这样,提前点火的时间越早,最大缸压也就越高,你可以想象一下正在高速传播的火焰和正在上升的活塞的相对冲击,这也就很好理解为什么超级爆震会有更大的缸压。

271a0-a50" width="758" />

爆震的缸压要比普通爆震高很多,所以发生超级爆震时会听到非常明显的敲缸声音,不管是爆震还是超级爆震,都和点火有关系了,这种火点是不可控的。要注意的是,常规抑制爆震的方法对超级爆震不一定有效,比如超级爆震发生后再进行点火迟角。超级爆震一旦连续多次出现,发动机必然损毁,所以研究超级爆震的控制有实际意义。根据有关的研究,改变进气温度和过量空气系数不能抑制超级爆震,而冷却水温和进气相位对超级爆震有一定影响。

目前超级爆震的产生机理在国外暂时还没有定论。不过一般认为超级爆震的诱因是火花点火前缸内部分混合气已发生预燃,缸内整体温度和压力升高,使得未燃混合气发生大面积自燃,从而导致局部缸压大幅度震荡,这种高频巨幅压力波冲击破坏了下个循环形成预燃的条件。比如燃烧室内表面热点、缸内混合气浓度分层和缸壁机油油膜等,使得下个循环为正常火花点火燃烧,而不是火花点火前出现预燃烧.预燃烧的形成可能与汽油的自燃特性、机油的自燃特性有关,也可能与汽油喷雾质量、燃烧室内表面的沉积物有关。目前比较流行的超级爆震的起因是热点论,即缸内某处的热点,在火花塞点火之前,点燃了混合气,形成超级爆震。

一般热点有几种可能:

1、发热器件引起

火花塞和气门这些缸内的器件,在缸内温度很高时会处于高温状态,同时如果缸内有积碳也会影响到气缸换热过程,从而造成某些部件温度较高,使周围混合气达到自燃温度。

2、缸内积碳引起

积碳可能会形成火点,因为聚集在缸内某些部位上的积碳或者悬浮在缸内的碳粒可能成为热点,在缸内温度较高时,这些积碳会引燃混合气。

3、机油会引起爆炸。

让很多人想不到额是,机油的燃点只有200多度,比汽油的燃点低多了。因此缸内若有悬浮的机油液滴,也是会引起混合气自燃的,缸内机油液滴来源有多种可能发生。

A、喷油过程中,燃油碰壁会打破在缸壁上的机油膜,使机油挣脱而出;

B、油环张力不够,机油从油环泄露到气缸中;

C、从曲轴箱中蒸发的机油蒸汽,通过碳罐控制阀进入到进气系统,从而进入缸内。

国内有人做过实验,,超级爆震与缸壁温度有一定关系,降低冷却水温度时候,超级爆震会消失或者改善,但是国外有人做实验时候发现反而会增加了超级爆震次数了。另外通过多喷油来降温能够缓解超级爆震,调整气门正时,通过改变扫气来抑制超级爆震。还是就是一般发生超级爆震时候,都会先发生普通爆震,所以通过调小点火提前角来避免普通爆震产生,进而躲避了超级爆震。

245a0-a50" width="500" />

超级爆震发生的一些条件:

1、高进气温高水温易发生。

2、低转速下易发生。

3、积碳严重的发动机易发生,这个容易理解,积碳可能会形成自燃点火火点。

超级爆震的控制参考方法:

1、增加EGR。

2、加浓混合气。

3、水温控制。

4、推迟排气门关闭角度。

5、优化的进气行程二次喷射策略。

6、优化的压缩行程二次喷射策略。